笔趣阁

关灯护眼:关字号:小

这就是负重训练的效果!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www.kazi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今天下午1点半,宝寅老师把我带到了浙江传媒学院的操场,原来今天的台词训练是在操场上进行的。


课程一开始,宝寅老师先是带着我绕着操场跑圈。夏天炽热的阳光晒得皮肤生疼,操场上没有一棵树。


“台词课管得挺宽的吧。体力不行,就没劲儿说台词,也肯定顶不下一场大戏。”宝寅老师边跑边不时地提醒着我:“注意动作,别弯腰驼背的,你可是要当演员的!”


跑步结束,稍作放松,宝寅老师开始教我“站桩”。台词课的“站桩”姿势基本与武术的“站桩”相同,都是以马步站立,双手攥拳向前平伸,只是在身体处于高度紧张的同时,我的嘴里可没闲着,按照宝寅老师的要求绕口令一遍遍地背着。


站桩结束,宝寅老师要求我以半蹲的姿势念着百余字的绕口令向前走,直到绕口令念完。这样的练习要做6组。


我完成了6组半蹲姿势下的绕口令训练后,稍事休息,宝寅老师又要求我边拍手边念绕口令《学好声韵辨四声》。每念一次,嘴里的节奏不变,手上的节奏都会有变化。宝寅老师告诉我:“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台词都要跟动作协调配合,打基础的时候得先从“别扭“开始。”将不加感情的台词与肢体动作配合默契,这也仅仅是个开始。


接着是俯卧撑、仰卧起坐、“小燕飞”“两头起”、单杠大回环……


“两头起”是最有意思的练习,宝寅老师并不要求我在“起”时必须用手够到脚,只要四肢离地即可,但是我要在宝寅老师教鞭的节奏下起落,并且在“起”时要摆出造型,每次不得相同。


100分钟的体能训练结束,我的衣服都湿透了,宝寅老师给我10分钟时间回宿舍换衣服。


这10分钟里,宝寅老师也没闲着,又翻看了一遍邮箱里我交上来的书面作业。书面作业分专业名词解释、句式练习和课堂感受三部分。


10分钟后,台词课继续,宝寅老师开始检查另一项作业柯兰的诗歌《船在水上》的朗诵。


“船在水上,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遇到困难……


风浪考验舵公的胆量,困难试验人的坚强。


会驾驭风浪的叫老舵公。能克服困难的才叫战士。”


一首只有4句话的现代诗歌,被我演绎得千奇百怪。有平静讲述,有佯装哭泣,有配乐朗诵,有舞蹈表演。每段表演结束,宝寅老师都会和我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帮助我改进、思考表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解决的问题就会当成作业,让我课下继续思考。


“呼吸、发声、正音、绕口令、韵白的训练,是台词训练的基础;之后是学习重音、停顿等技巧,对融入感情的文字进行处理;最后才是学习用台词来塑造戏剧中的人物。这基本就是台词课学习的过程。”宝寅老师和我说着他的训练体系:“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教学只是“领进了门”,真正的修行还要靠你自己。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是共鸣训练。


第一部分共鸣的源头


喉头和声带是人类发音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声源,通常人们称之为“嗓子”。每个人的嗓音条件各不相同,都需要通过训练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声音色彩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带的不同活动状态,取决于各发音器官运作协调与否。播音主持运用的虚实结合的声音就是靠喉部控制来实现的。喉部及声带的松紧影响着声音色彩层次及共鸣的运用。有成就的演员并不是因为他一定具备天生的好的嗓音条件,而在于他运用声音的能力比较强,方法恰当。而没有经过发声训练的人喉部控制的问题就多一些。如,发声时,喉部容易用力紧张、捏挤嗓子、压喉等。声带比较娇嫩,如果发声方法正确,可以提高它的适应能力和发音能力,改善它的音色。如果使用方法不恰当,则容易出现声音嘶哑,声带边缘不齐,长小结、息肉或病变。因此,我们要了解和掌握喉部发音机制,科学地使用它,以保证喉部的健康。


一、喉头


喉头上接咽部,下连气管。上部略呈三角形,下部呈圆形,由软骨作支架,通过骨关节韧带及喉部各肌肉互相联结,共同构成一个上下连通的活动小室,声带就长在小室里。


(一)喉部软骨的构造


喉软骨主要有五块: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一对)及会厌软骨。甲状软骨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外形像盾甲,位于环状软骨的上前方,构成喉的前壁。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书背”就是甲状软骨角,男性成50~90,女性成80~114,也称“喉结”。甲状软骨板后侧的两个下角通过环甲关节与环状软骨相联。


环状软骨是喉的基础软骨,在喉部的底部下接气管,形状像一枚指环前窄后宽,上面通过关节与甲状软骨及杓状软骨相连。


杓状软骨(发声学上称披裂软骨)左、右各一块,呈不规则的三面锥体形,位于环状软骨后上部的喉部支架内,构成环杓关节。底前角是声带突,一对声带就附着在这里,杓状软骨有两块,可以灵活转动,对声门的开闭起着关键作用。


会厌软骨通过韧带附于甲状软骨。它主要负责吞咽时遮蔽喉口以避免食物误人气管。在呼吸发声时则打开。


(二)喉部肌肉


喉部肌肉是负责声门开合、松紧的。它包括:环甲肌、甲杓肌、环杓后肌、环杓侧肌和杓肌五部分。


环甲肌:又叫“声带外张肌”,是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中间相连的肌肉。它收缩时,甲状软骨前倾,声带被拉长、拉紧,它主要是控制声带的紧张度。


甲杓机:又叫“声带肌”,甲杓内肌长在声带内,也就是声带的本体,又叫声带肌。前端附在甲状软骨板交角内面,后端附着在杓状软骨声带突。收缩时,声带缩短并彼此接近,所以也叫声带内张肌。主要用来调节声带的紧张度。


环杓后肌:又叫“声门外展肌”起于环状软骨后部,止于同侧杓状软骨的肌突,收缩时使声带突向外转动,声门开大。


环杓侧肌:起于环状软骨的外侧,止于同侧杓状软骨的肌突,收缩时使声带突向外转动,使声门前部变窄或闭合。


杓肌:又叫“声门闭合肌”它附着于两个杓状软骨的后面,收缩时使两个杓状软骨靠近,声门后部闭合。


环杓侧肌和杓肌都称为“声门闭合肌”。


二、声带


声带是人体发声的振动体,是声源,它的振动状态直接影响发音的质量。声带位于喉室中央,是两条长短宽窄一致、左右并列对称的富有弹性的纤维质薄膜,性质像韧带,正常情况下呈瓷白色。


声带由声带肌和声韧带组成。声带的前端互相联结固定在甲状软骨内面,不能分开;后端分别挂在两条杓状软骨的声带突上,可以回承转合。杓状软骨活动时,牵动声带左右运动,声带就被拉紧、放松、变薄、变厚,全部振动或部分振动,声门就可以开启、关闭。


“声门”就是声带中间的通道。发音时声门紧密闭合,声带振动发出的是乐音性质的明亮实声;声门轻松闭合或半闭合,声带振动以乐音成分为主带有部分气流摩擦音,发出的是柔和的虚实声;声门开度略大,声带振动的乐音成分小于气流摩擦音是虚声;发音时声带不振动,完全是气流摩擦音,那就是气声的发音状态。


人在发低音时,主要由声带肌控制,声带肌收缩变短,声音变低。发高音时,主要由环甲肌控制,它收缩时甲状软骨倾斜使声带拉长偏紧,声音变高,发中音时依靠两组肌肉对抗的方式控制。


第二部分喉部发音控制


我们知道发声是气息冲击声带振动的结果。气流的强弱和声音高低及响度的大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发高音、响音的时候,需要用强而有力的气流大能实现。气流越亜,声带罪拢得越紧,声带挡气的力量就越大,声音听上去比校生硬,声带容易疲劳。发低音时,气流的需要量也很大,只是由于发低音时声带不是靠得很紧,只稍稍接触,降低了声带挡气的作用,有一部分气息漏掉了,声音听上去就显得暗,音量弱。而发中音时,气流的强弱和声带松紧的配合很好,声带靠拢得既不像高音那么紧,也不像低音那么松,气流的强弱也比较适中,所以声音听起来就能够持久、悦耳,嗓子也不容易疲劳。因而我们在训练喉部控制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喉部肌肉的松紧和气息的协同动作,发出圆润优美、富于弹性的声音。


一、喉部控制的方法


(一)放松喉部


喉部放松的目的是为了声带可以自如地振动,发出丰富悦耳的乐音。我们从喉部的构造中可以知道,声带处于喉室中央,它振动发声时必然受到外面喉头的限制,受到喉部肌肉即环甲肌、甲杓肌、环杓后肌、环杓侧肌、杓肌的影响。一旦这些“声带外张肌”、“声带肌”、“声门外展肌”、“声门闭合肌”非常紧张,彼此连动收缩,就妨害了声带的正常发声,声音听着就觉得紧、窄,甚至发颤。有的人为了追求声音的厚度不惜压低喉头,使得声音生硬、虚假、涩,缺乏表现力和美感。对于一个艺术语言工作者来说,声音形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带和喉头松弛的程度。放松喉部用较小气息使声带振动,可以大大改善声音的质量,提高发声效率。但是放松并不等于声带失去应有的张力,而是要学会用吸气的感觉去放松喉头,使喉部有上下松开的感觉,两声带轻松靠拢,而不是紧紧闭合,这样发出的声音音色介于实声与虚声之间,既不像实声那么尖锐,也不像虚声那样飘。它比实声柔和,又比虚声结实。让人觉得喉部没有用力的负相.能较长时间发出圆润的声音面不很疲劳。而且音色丰满、柔和,泛音丰富,声音虚实变化自如,富于弹性。总之,放松喉部的结果是使声带有一个良好的发声环境,可以发出虚实声,这神虚实声较接近于日常谈话的发音状态,听来亲切自然。


(二)调节气息减缓声带的承受力


对于用声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以气托声。有控制的气息是使声带轻松、稳定工作的基础。在我们日常的发声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两种现象。一种是声气脱节,一种是发高音时扯者噪子喊,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注意喉部与气息控制的配合,要注意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呼出的气流形成一定的密度才能在声门下造成适当的压力。呼气最小了密度不够,声音就不扎实。或者声音在“嗓子眼”里出不来。


2.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控制气息的流量和流速。气息如果失控,无节制地外溢,喉部自然要紧缩来节制气流,从而造成嗓子的捏挤、声带的疲劳,加重喉部的负担.


3.普通话最有特点之处是它有四个声调,每个音节的高低升降都要求声带在气息的压力下作相应的调节。比如去声字,声音从高到低,声带由紧而松,气息容易控制不好,一下就泄出去,造成声“劈”或调值不到位。发上声字的时候,尤其在上声音变为21调时,声音最低,声带最松,如果气息托不住,很容易使声音“噎住”或调值不到位。所以在字词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气息与喉部控制的平衡.


4.发音时,气息与声带在时间上要协调配合好,气到声门闭,不能有早晚。如果吸气方法不正确,发音动作不协调,声门先闭,要冲开声门就要增加气息压力,造成喉部紧张,声音直而且费力。如果气流先到声门再闭,就容易漏气,发音效率低,声音不干净发沙。所以在发音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开始发音时的状态,音节起音时要协调好气息与声带的配合,这样才能完整地发好每个音节。


二、喉部放松的训练方法


1.发气泡音。气泡音是喉部发出的微弱的颤音,对于锻炼声带振动的平衡,增加声带肌的力量都是有效的。发音的时候两条声带微微靠拢,用轻微的气息振动声带,那声音就像空气在水中起泡儿一样。发音的时候,口腔和喉部的肌肉要放松,呼吸状态要正确,气息较缓,只要能吹动声带振动就行。发音时可结合元音a和i来练习。发a和i的气泡音时,口腔开合对声带振动的均匀度非常有意义。气泡音练习时间不用太长,但一定要均匀,气泡不能时大时小,时有时无,一定要一个泡连着一个泡,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2.用较弱的气流发u时,喉部也没什么负担,发“绿lu”这个音延长面时,很容易找到u的气泡音.


3.用鼻音行哼鸣练习。哼鸣练习可以使两片声带靠得更紧些。气流的冲击力量比气泡音更强,乐音成分多,发鸣延长时感觉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双唇闭,上下牙没碰到一起、双唇在发音时均衡紫张振动,在气流的作用下有麻酥感,同时口鼻联合共鸣,声音悦耳。可以结合气息的强弱,使声音从高到低,从弱渐强,体现出发声练习的综合效果。


第三部分:共鸣腔及其作用


共鸣是指声带振动时影响到其他临近的器官或器官内部的空间所产生的声响效果。如果这些器官的振动率与声带的振动率相近或相同,那么这些器官会同时振动,从而加强声带的振动。人类声带发出的喉原音本来很弱,在经过骨骼、肌肉运动改变各共鸣腔体的形状、容积大小、腔壁的软硬度和弹性以后,喉原音就得到丁扩大和美化。虽然发音器官是天生的,但共鸣却可以训练调节和改善。掌握共鸣调节的方式是扩大发声效率,改善声音质量的重要环节。发声过程中呼吸、振动、吐字以后只有通过共鸣才能形成发音的整体感觉。共鸣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共鸣的调节来改善声音的色彩。


人们发音过程中利用的共鸣腔体主要有口腔、鼻腔、咽腔、喉腔、胸腔和头腔。一般把鼻腔、头腔有固定容积的腔体叫上部共鸣腔体,把其形状容积可在一些器官的牵动下随意调节变化的口腔、咽腔、喉腔、胸腔称为下部共鸣腔。下部共鸣腔与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按音响学原理,下部共鸣腔靠下的部分是对声带所发的音起“基音”共鸣的作用,决定发音的“音高”。上部共鸣腔及下部共鸣腔靠上部分即(咽上部及口腔)则是起泛音共鸣的作用,以影响声音的音色理想的共鸣方式是声音在通过共鸣腔体时与各共鸣腔形状大小、共鸣条件相配合,得到基音共鸣和泛音共鸣的帮助,以至最后由口透出的时候音色大大改进,音量也有显著增强。我们要在了解共鸣腔体构成和机能的前提下,才能熟练地运用和获得良好的共鸣。


一、鼻腔


鼻腔是固定的容积较大的不可调节的共鸣腔体。它由垂直的鼻中隔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底部是硬腭,外面是鼻甲,前面由鼻孔与外界相通,后面通向鼻咽腔。鼻腔覆盖黏膜,并有丰富的血管构成鼻甲海绵丛体。


鼻腔共鸣是由鼻腔向周围骨质膨出的含气骨腔鼻窦来实现的。鼻窦包括额窦、筛窦、上颌窦及蝶窦。它们各有小孔与鼻腔相通,在发超高音时,“上部共鸣”的产生就是利用喉、咽、口腔的共振经头骨的传导引起这些小窦振动起到共鸣作用的。这些小窦的共振会使发声者感到头部有振动感,这就是通常指的“头腔共鸣”。在发高窄音i、u、u时,由于口腔窄,声音位置高,声波不容易送出口外,气流在腭部形成的力量较强,使颅骨受到振动,于是人们就可以明显地感到头腔“窦”的振动感。有些人发u的时间过长,会感觉头昏就是因为这个道理。相反,发低宽元音a、o、e时,气流就容易从口腔送出去,颅骨的振动感就少一些。假如,大家要寻找上部共鸣(头腔“窦”的振动感觉)可发声区偏高一点的i、u来体会。


言语过程中的鼻共鸣主要有三种方式:


1.发鼻辅音时,软腭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道、气流颤动声带,声音完全从鼻腔透出。


2.发鼻化元音时,软腭小舌下垂,声波分两路从口腔与鼻腔通过取得共鸣。普通话里没有单独存在的鼻化元音,只是发鼻韵母中接近鼻韵尾时的发音状态与鼻化元音相似。


3.发口音时,软腭小舌上升但阻塞不完全,让气流的一小部分从鼻腔透出去,产生鼻共鸣。但要注意鼻音色彩不能太重,不然就像得了感冒一样。


二、口腔


口腔是最复杂、动作最灵活的腔体,是人类语音的制造场,它既能充当共鸣器官又担负咬字器官的职能。口腔分为上腭和下腭两部分。上腭部分有上唇、上齿、上齿龈、硬腭、软腭和小舌。下腭有下唇、下齿和舌头。口腔共鸣在言语发声中起重要作用,它能使字音圆润清晰,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变得明亮结实。它还辅助其他共鸣腔体在发声中发挥作用。运用好口腔共鸣是语言艺术工作者语音发声的关键。


三、咽腔


咽腔位于口腔后面与喉腔、鼻腔相通,形状是个前后略扁的漏斗状肌管。后壁附于脊柱,好像是个容积较大的岔路口。咽腔由上到下可分为三段,软腭以上接近鼻腔的部分称为鼻咽,中间和口腔连通的部分称为口咽,下段与喉腔相连的部分称为喉咽。


咽腔是人类发声的重要共鸣腔。除鼻咽腔外,咽壁通过肌肉的收缩,可以改变咽管的粗细和咽壁的坚度,对语音发声产生作用。发音时,除了三个鼻辅音n、ng声波自鼻腔出外,大部分声波都要经咽壁自口腔出。为了保持口咽弯道的通畅就必须提软腭,使口咽的上部弯度适中,舌根不能后缩,免得口咽垂直管道变窄变细,阻碍声波前行,下巴要适当放松,这样舌根才能略微下降,使得声波在口咽处由垂直向上转而水平前行,完成口咽共鸣作用。


四、喉腔


喉腔是指介于声带与假声带之间的喉室及位于假声带之上的喉前庭部。喉室的容积较小,是音波形成后的第一个共鸣腔体,由喉口肌肉收缩,扩大喉室来增加共鸣。在发音中如果我们压迫喉部器官,喉腔被挤扁,声音就发横,或捏在嗓子里出不来,原始共鸣得不到发挥,还会丧失一部分泛音,所以放松喉部是获得喉腔共鸣的关键。其次发音时还要保持喉头的稳定性,喉头经常频繁地上下活动,容易使喉肌疲劳,不利于声带养护。


五、胸腔


指喉部下面连着气管、支气管的部位,它们与能张能缩的胸部构成胸腔共鸣器。胸腔共鸣也叫“低音共鸣”或“下部共鸣”。发音时把手放在前胸壁能感到胸部在振动,声音越低振动越明显。我们称胸部的振感点为胸部响点或发音的胸部支点。胸腔共鸣的特点是使音量增加,达到浑厚、结实、有力的效果。


第四部分艺术语言发声的共鸣控制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音质的好坏并不太讲究,但对语言艺术工作者来说是有要求的。广大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不仅要求字音清晰流畅,也要求声音圆润、悦耳、动听,获得审美享受。共鸣控制的作用就是扩大声音、美化音色,使语言艺术工作者可以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充分调节自己的音量,改善声音色彩,减轻声带的压力,保证嗓音健康.


一、艺术语言发声的共鸣方式


艺术语言表达采用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的声道共鸣方式。


(一)声道共鸣


声道由发音器官构成,像一个由风箱、管子、阀门和腔体组成的空气装置。肺就是一个活动的风箱;气管可看做是管子;声带,双唇、舌、软腭都像是一个个可活动的阀门;而腔体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当作为“风箱”的肺受到挤压时,气流通过气管这个“管子”到达喉头。喉头就像一个可上下活动的“塞子”,喉内的声带就是第一道“阀门”,在气流的作用下振动发声,或者不振动发声只控制气流的强弱。而喉上面咽腔、口腔、鼻腔在双唇、舌、软腭这三道阀门的控制下,分别对喉产生的声音中的某一频率起共鸣加强作用,并形成网络共振体系,进行协同,多层次的共鸣,使喉原音发生变化得到扩大和美化。


(二)以口腔共鸣为主的共鸣特点


口腔是人类语言构成的重要场所,是形成语声的最主要的共鸣腔。清晰、圆润的字音是咬字器官吐字后经过口腔共鸣而产生的。口腔主要提供泛音共鸣,如果能够出色地运用它,那么字音的清晰、饱满,音色的明亮、圆润就有了保障。但也要注意,口腔不要开得太大,口腔共鸣并非越强越好,要适度,不然会使泛音贫乏,字音模糊不清而产生“音包字”的现象,影响字音的清晰度。作为语言艺术工作者对口腔共鸣的运用要灵活,要根据节目的形式、内容、对象、场合进行变化,调节共鸣的比重。


(三)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的特点


胸腔共鸣也叫“低音共鸣”,它起“基音”的作用,决定发音的音高。其特点为浑厚、结实、有力。在影视作品创作中,演员一般都采用自然声区(即中间偏低一点的)来进行角色的塑造。因为这部分共鸣作为“底座”,声音就不会虚、飘,会显得扎实、圆润、宽厚一些。对于女声来说,声音偏高者居多,尤其需要加强胸腔共鸣,使单薄的声音增加一些色彩。但是要注意胸腔共鸣的运用也要适度,胸声过多会使声音发闷,影响字音的清晰度。


二、共鸣控制的感觉


由于艺术语言发声采用的是声道共鸣的方式,从感觉上有一根弹性声音柱,从小腹拉出来经胸部垂直向上又经口咽部转而向前,沿着上腭的中纵线流动,“挂”于硬腭前部,透出口外。


这时候脊背直而舒展,颈前部肌肉放松,保持咽管通畅。胸部放松,吸气不要太多,吸气太多不好控制,容易感到胸口憋,声音出不来,不利于胸腔共鸣的调节。胸部放松的时候能感觉到胸部的振动感,声音像从胸部响点透出来。当声束经口咽出来的时候,要适当打开后槽牙,感觉上下牙没咬在一起,下颌能灵活地运动,这样声波才能通畅地到达口腔,并沿着上腭中纵线前行,向硬腭前部流动冲击,使声音挂在硬腭穹隆处,再流出口外,声音听着明朗、润泽,发音也省力。但是共鸣要调节好,首先要调节好气息,气息控制直接影响共鸣的运用。比如,高泛音共鸣需要小腹对气息的控制较紧,加强气息的密度和压力。低音共鸣虽然也需要一定的气量,但小腹的控制却可以稍松弛。中音共鸣虽较省气,但也需要一定的密度和流量。因此,要调节共鸣,就要先调节好气息,气息调节顺畅时,共鸣往往较充分。


三、共鸣控制的基本训练方法


(一)胸腔共鸣练习


1.用高、中、低三个声区发单元音uu的延长音,体会上下贯通的共鸣状态,及不同声区胸腔共鸣的强弱。尤其是发u音时把手放在胸前,可较强地体会到胸腔振动的感觉。


2.发上声字来体会胸腔振动的感觉,发慢一些。如“米”海”höi。


3.发hèi、ha由低到高一声声弹发,体会声音从胸部发出来,胸部响点随着声音高低的弹发而上下移动,同时还可以体会膈肌的运动。


(二)口腔共鸣练习


1.发a、i,感觉气流越来越集中到硬腭前部,从听觉上感到声音越来越集中.


2.打开牙关,发复韵母ai、ei、ao、ou,体会声束沿上腭前行,“挂”在硬腭前部的感觉。或者用“飞”这个音来体会硬腭发响的感觉。反复发“飞”,能感到气息集中打到硬腭的响点,越发声越集中越响亮,可以逐渐地体会气息与共鸣之间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把握共鸣的变化,并且用于角色塑造。


3.发较短促的ba、bi、bu、pa、pi、pu,、、,使声束打到硬腭前部,这时鼻腔也有微弱的振动,可体会一下微量的鼻共鸣。ba、两个音用中声区短促发时,胸腔、口腔、鼻腔的共鸣结合得非常好,可反复发试着体会。


(三)音高变化的共鸣练习


1.拔音练习,由最低拔向最高发a、i体会共鸣状态的变化。


2.绕音练习,用a、i由低至高螺旋形上升,再由高至低螺旋形下降。


3.用阶梯式由低到高、高到低的方法发数字一到七,从音高变化中体会共鸣的变化。从中声区开始,一、二(二比一高)、三、(三比二高),一直到七;从中声区开始,一、二(二比一低)、三(三比二低)往下发一直到七,有的人可能发不到七,只要能体会共鸣的变化就行。


四、共鸣运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艺术语言表达要求声音纯正,音色优美,所以声带的运动情况及音响要求就不同于生活语言,它要求使用适合本音的共鸣腔。共鸣腔要是超出了本音的范围,音色就会改变,本音就要走样。如果光增加声带的紧张度,而共鸣腔仍保持自然发音状态,嗓子就会增加负担,音色就不好。正确的方法是,共鸣腔的运用一般要比生活语言扩大一些,只要共鸣腔的大小能对声带的调节起作用,两者配合恰当,发声的效果就好。


2.在发音过程中,口腔开合的大小与声带松紧的配合要恰当。一般发高音时,声带的紧张度随声音的提高而增加,气流的冲击力也加强了,口腔的开度更要随着声音的上升而逐渐扩大,这样才能提高发音效率。如果口腔的开度小就不能适应高音的共鸣,反而阻碍气流的通畅。在发低音时,声带较松弛,闭合不紧,挡气作用不强。如果不适当地收缩口腔,保持口腔肌肉的均衡紧张来控制气流,气流就会无节制地出去,声音就会松散,难以得到共鸣。所以无论发高音还是低音,共鸣腔的肌肉都要保持均衡紧张状态。


3.每个音的共鸣都有自己的特殊方式,这个方式是舌头高低伸缩变化形成的。发音时,每个元音都有特定的“舌高点”,“舌高点”在前,前腔就小于后腔,共鸣后的声音偏前。而“舌高点”在后,后腔就小于前腔,共鸣后的声音偏后。要使高音清晰,势必发音部位要准确,“舌高点”要明显、突出。因此,口腔中舌头的位置决定了共鸣腔的状态,有什么样的共鸣状态,就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发音靠前的人,口腔开度要扩大,使“舌高点”略低略后。用“哥挎瓜筐过宽沟·....”(声母练习部分有)这个绕口令来纠正很有效。发音靠后的人,口腔开度要适当收缩,使“舌高点”略往前移。用“西巷有个漆匠,七巷有个锡匠.....”(声母练习部分有)这个绕口令来纠正发音靠后的毛病。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修仙穷游指南》《铁锅通古今:团宠小福宝的逃荒日常》《刚和女帝分手,踩死蚂蚁升级了》《扶女帝上位后竟然全国通缉我》《我在修仙游戏当武夫》《斗罗之我的魂环没技能》《灵使养成计划》《修真极恶魔头》《美人出棺》《黄泉旅馆》《大陈烽烟》《说好的假结婚,天后怎么和我玩真的?》《神帝的小阎妻》《均衡小后卫》《热血修神传》